白色塔身,黑色圓頂,歐式造型的東引燈塔就這樣靜靜佇立在世尾山山腰懸崖峭壁上,自清光緒30年(1904年)起,守護著這片海域,它是我國最北燈塔,1988年列為三級古蹟,2016年再升格為國定古蹟,也是來到東引旅遊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,在這裡靜靜的看著山與海的交織,心情就很放鬆!
看著地圖尋找東引燈塔,在前往燈塔的步道上有顆巨石寫著「擂鼓石」
因為它的形狀像擂鼓,所以就叫做擂鼓石
經過擂鼓石,順著步道繼續前進
快抵達燈塔之前,遇到另一個景點「太白天聲」
太白天聲景觀平台位於海邊巨石上,就在燈塔下方
站在這裡的海景好美,尤其春夏交接之際,雨霧朦朧的氣候下,加上風聲和海浪拍打聲交織,彷彿置身在太虛幻境之中,因此而將此處取名為「太白天聲」
欣賞完太白天聲,前往最期盼的「東引燈塔」
燈塔建在高處,得走一段路上去
天空下的燈塔,簡單的線條,簡單的色調,教人怎麼也看不膩,靜靜的身影,默默的佇立,與大海相伴,度過每個晨昏
燈塔下方設有兩座霧炮,現在又增設一座霧笛,取代霧炮幫助航行
沿著階梯再往上走是守燈人宿舍
在浪濤聲的陪伴之下,東引燈塔樸實寧靜的身影顯得不那麼孤單,即便在民國55年因颱風侵襲受損,休息了50年後於民國105年復燈,沉睡了半世紀的燦爛重新綻放後依舊美麗,在黑夜中開啟一盞明燈,為海上船隻指引方向
清朝時期,東湧燈塔是由海關設置並管轄,所以崖邊可以看到這個東湧燈塔石碑
民國55年燈塔因颱風而嚴重受損後,由於主燈不亮且暫時無法修復因此設置了這顆外表紅色的副燈,2015年進行主燈修復便將這座副燈移到辦公室外的空地,主燈於2016年6月復燈,這座副燈則繼續放置於此